你的位置: 首页>心理知识>告别抑郁三步走

什么是抑郁症?

  很多人一旦有了抑郁情绪,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得抑郁症了。第一章中,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抑郁;这一章,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抑郁症。

  很多书中都没有将这两个概念特别区分开来,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分开来说,是因为很多人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慌。其实,抑郁只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抑郁症中的“症”是病字头的,那确实是一种病了。

  我们应该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偶尔非常地沮丧,感觉整个生活都是灰色的,什么也不想去做;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变得非常积极,可以完成许多事情,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换句话说,温和的、短暂的抑郁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但如果,持续性地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对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饮食紊乱,睡眠失调(失眠或是嗜睡),且常常伴有焦虑、无价值感、无助感、绝望感,意志减退,精神运动迟滞,思维困难,不断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甚至会将自杀付诸行动,那么,就可能是抑郁症了。

  许多人谈“郁”色变,是因为抑郁症有一个特点,即病人自杀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再加上现在媒体、网络的快速传播,让很多人听到“抑郁症”三个字就非常害怕。而且,许多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得抑郁症了?其实,抑郁症的发病率并没有那么高,曾经有个来访者跟我说,80%的人都会得抑郁症。这个数据一定是被是夸大了,暂且不提抑郁症,就算抑郁情绪的比例也没有那么高。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低落,就担心自己或别人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医学上叫做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如果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还时有躁狂发作,就需要甄别是否是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

  抑郁症与抑郁不同,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当今社会,“生病”是与吃药、住院挂钩的,而医院又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就很容易引起恐慌。就像许多“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一样(有的人可能只是身体不舒服,当被诊断为癌症之后,心理防线崩塌,反而会很快离世),许多自称“患有抑郁症”的人,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戴上“抑郁症”的帽子之后,他们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总是就用“症”、“病”来吓唬自己。

  当然啦,如果我们真的生病了,也不可讳疾忌医,我们仍然需要正视它、重视它,然后才有可能战胜它。

  既然属于疾病范畴,也就与医学密不可分,先来看看在医学上是怎么定义抑郁症的。

  抑郁症的医学定义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的医学名词定义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其具体定义如下:

  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根据情绪的低落与高涨,将其分为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其具体症状与抑郁的症状差不多,但是如果要被诊断为抑郁症,除了症状外还有其它标准:

  首先,如果仅仅情绪(心境)低落、不开心,并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除情绪低落(心境低落)之外,还有至少其他的4种以上的症状表现,才可能是抑郁症;

  其次,其程度需要达到: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不良后果等。即,因情绪低落和其它症状,抑郁者本人的社会功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或者,因为抑郁者的原因,给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例如,有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倾向,为了预防自杀,他们的家人、同事或朋友不得不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这就给他人带来了不良后果。更有一些具有抑郁倾向的母亲们,当她们觉得生不如死的时候,同时也担心如果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孩子该怎么办?!她们很有可能在其情绪极度低落的情况下,打算带着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这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第三,病程标准:症状严重持续两周以上。即,短时间内情绪低落、失眠、厌食、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且没有达到两周以上,也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以上是抑郁症的医学诊断标准。在“什么是抑郁”一章里,我们对于以上这些抑郁症状做了一些更通俗的讲解。有抑郁情绪不一定就代表是抑郁症。可是,如果已经有自杀倾向(有自杀念头,特别已经有自杀行为了),那需要引起重视,是抑郁症的可能性极大。

  自杀:

  抑郁中的人常常会想到自杀,但念头一出来,立刻又想到,如果我死了,孩子怎么办?老公(老婆)怎么办?父母怎么办?事业怎么办?想到自己离开后的各种悲惨,就更加感觉悲凉。往往陷在那种情绪里,不能自拔。

  在多数情况下,许多人只是想“这么痛苦,我还不如死了算了!”。但,如果你不仅仅这么想想,而是已经打算落实到行动上、计划如何实施、甚至有行动了,那你一定要去医院,先用药物调整抑郁情绪,因为你可能不仅仅是抑郁了,而是已经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了。

  自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许多人对于抑郁症的恐惧也源自于此。许多学校、公司的心理咨询似乎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员工自杀。近年来,学生的自杀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学校领导、辅导员、家长都为此而深感头痛,有的时候甚至会草木皆兵。例如,有的学生失恋了,就扬言:如果曾经的恋爱对象不与自己复合,就自杀,这往往急坏了辅导员、忙坏了学校领导。其实,有的时候领导和老师们也知道这些孩子不一定真的会自杀,但是他们真不敢怠慢。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真正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很少把自杀挂在嘴上。当我发现他们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不得不主动去问他们是否有不好的念头?这时,他们往往只是无可奈何地笑笑说:“会啊!真的,许多时候觉得如果死了,也许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那个时候,好像他们对死亡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个抑郁比较严重的高中生,当她在催眠中看到棺材的时候,她的脸上呈现的是一种向往、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她总是非常想躺进去,不再起来。所以在她的催眠过程中,我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她从那种渴望的状态里拖出来,因为我非常担心不这么做,这种深深吸引会演变成其现实中的行动。

  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是很难理解抑郁的感觉的。有一位高中生说,他们的一位班主任(还是年级主任),在听到他们学校有位学生与母亲吵架后跳楼自杀的消息后,这样跟他的学生们说:“就因为和家长吵架这件事跳楼,有没有想过父母?”他让同学们别同情那个跳楼的孩子,说这种人根本不值得同情,他死了活该!这位年级主任还对学生们说:“你跳楼没什么,别给父母带来负担,也不要给周围的人带来负担。你跳楼找个安静的地方去跳!”他还说:“像这样的人,跳楼只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谈。”我不知道这位为人师表的老师是怎么想的,但我一点也看不出来他对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看似他在为孩子的父母、周围人着想,但他可曾想过那位跳楼的孩子有多痛苦吗?谁不珍惜生命?不痛苦到极点,谁会为了一次吵架就跳楼?与母亲的这次吵架不过是压垮这个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学校的老师这么说,那么家长们呢?有一位初中生,她的母亲在说到她表哥(她舅舅家的儿子)自杀时,几乎也跟她说了与那位年级主任同样的话。这位母亲已经知道自己的女儿有自杀倾向了,还对女儿说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想的。也许她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警告自己的女儿吧?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这番话会对女儿造成怎样的伤害——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自杀,想到的只是不要让这样的事件对父母造成不良影响,不要让他们成为别人的笑料,却从未心疼自己女儿生命的消失。

  有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已经自残或自杀未遂时,仍然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从未思考过孩子为何要自残或自杀,或想想如何挽救孩子,他们的眼里只有考大学!更让人揪心的是,有的父母在知道孩子要自杀时,甚至对孩子大叫:你去呀!你去死呀!你怎么还不去死呀!我不知道,这些父母可曾想过,如果从自己的父母那里都得不到一丝温暖,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是可以让他们留恋的?

  抑郁症的危害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NIMH)曾在2000年前就抑郁症的危害做过调查,并提供了下列统计数据:

  ·每年有多于1900万的美国人会经历某种形式的抑郁症;

  ·抑郁症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同时也是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的严重并发因素;

  ·抑郁症会导致残疾;

  ·每年与抑郁症相关的经济费用达到了 300亿美元(NIMH,1999);

  ·估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第二大负担的疾病—1990年它排在第4位( Keller& Boland,1998)。

  正如这些报告所说,抑郁症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可致残并造成沉重经济负担的疾病。

  一、对于抑郁症患者本人的危害

  1、对身体健康的伤害:抑郁发作期间,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因症状、程度、病因等存在差异,经历抑郁的人都是非常痛苦的,经常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失眠、嗜睡)、饮食障碍(厌食、暴饮暴食)、性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或加重、头疼、脖颈痛等身体症状。另外,由于情绪低落,抑郁症患者还容易出现胸闷、气短、便秘、胃痛等症状。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表明,抑郁症还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同时也是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的严重并发因素。一项历经40年的研究发现,由抑郁症导致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死亡率,同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人的死亡率一样高。并且,抑郁症患者的自残、自杀未遂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残疾。

  2、对心理健康的伤害:忧郁心境可导致思维消极、悲观、自责、自卑,犹如带着“灰色眼镜”看世界,感到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把微不足道的过失和缺点无限夸大,感到自己对不起他人、家属和社会,认为自己罪恶深重,好像别人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这些想法又进一步加深了情绪低落、精力减退、对周遭事物不再感兴趣的症状,在这样的循环中,不经干预,很难自身走出抑郁困境。另外,从未真正经历过抑郁的人,是很难理解抑郁者的状态的,他们往往认为抑郁中的人是“矫情”、“作”、“无病呻吟”等等。这种不理解更加深了抑郁者的自卑与自责,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3、对社会功能的损害:因为自卑、自责等,抑郁者回避与他人交往。而在回避正常社交的同时,又极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与他人正常交流。抑郁者长期带着抑郁、消极的情绪,并且其思考、反应、记忆能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极大程度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情况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上班、上学、生活。

  4、经济损失:由于抑郁症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工作、学习、社交能力,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收入来源;抑郁症治疗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5、“形象”损害:很多人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试想这样一幅画面:失业后,整日待在家中,闭门不出,吃饭穿衣也成了问题,甚至可能个人卫生也无法维持,这时还有何形象可言?低价值感之下,抑郁者已经很难顾忌到个人尊严、个人形象等,也就更难再出现在他人面前,进一步影响了正常社会功能。

  6、选择“自我解脱”:据相关数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的念头,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会付诸实施。抑郁中的人失去了对爱、温暖的感受能力,他们感觉不到任何希望、任何温暖,不知何时是尽头,当绝望到极点、生无可恋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俗话虽说“好死不如赖活”,但对于深深陷在抑郁中的人来说,生活在人世间徒然受苦、毫无意义,唯有死去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苦海。更有很多内疚、自责感非常强的抑郁症患者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一切都好了,这也加重了他们的自杀念头。

  二、对于家庭的伤害

  1、情绪影响:抑郁中的人常常情绪低落,或是容易愤怒、易激惹,他们的这些情绪往往在亲人们的面前呈现得淋漓尽致,家人极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哪个动作或什么眼神就惹得抑郁症患者不高兴、或是愤怒,因此他们不得不如履薄冰地与抑郁症患者生活在一起,这对于长期与抑郁症患者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们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很大的压力。

  2、无计可施:让抑郁症患者的亲人感到痛苦的是——他们爱莫能助。亲人们不能理解郁症患者为什么会那么想?为什么会那么做?他们真心想要帮助抑郁症患者,结果往往力不从心。家人劝说抑郁症患者想开一些,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抑郁症患者认为家人不能真正理解他们,从而感到非常愤怒,甚至多年不与家人交流;为了不让抑郁症患者们感到孤独,家人们尽量多与他们说话,抑郁症患者往往嫌弃他们吵闹;如果家人让他们安静一些,他们又说家人根本不关心自己……

  3、经济负担:因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已经丧失了正常的社会功能,他们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经济来源。另外,抑郁症治疗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期间所用药物、所接受的心理治疗、所需的护理工作都将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三、对社会的危害

  1、降低效率:抑郁症患者缺乏做事的动力、思维困难、而且记忆力和注意力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一向思维敏捷的科技人员或白领人士患上抑郁症后,将会很难胜任日常工作,更难有创造性;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也会显著下降;另外,抑郁症患者遇事总是习惯逃避,经常用消极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学习。这些都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效率。

  2、影响管理:对于抑郁症患者们来说,迟到、早退、不上班、休学等等,可能成为常见现象,这给组织机构和管理者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得知下属或者同事抑郁了,人们的行为处事就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担心万一哪天因为自己的某句话或行为导致抑郁症患者自杀,他们将难以承担如此沉重的责任。这种现象在学校犹为严重,说得夸张一点,那些校长们、老师们、辅导员、管理员几乎每天都要提溜着一个耳朵睡觉,生怕哪天一个电话,说某个学生自杀了。

  抑郁症的诊断

  心理学源自于西方,西方医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祖先”之一。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人们看病的习惯流程也演变成:生病——到医院找医生做诊断——用药、住院、开刀。西医讲究对“症”下药,所以,在当今,到了医院,诊断是一个必须的步骤,是医生用药的依据。如果没有诊断,医生则无法给病人用药。

  对于心理疾病来说,诊断是作用是什么呢?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临床诊断能帮助医生形成一个确切的方案,但对病人却没有什么帮助”。按照这位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解,对医生来说,诊断是根本,对病人来说,诊断却没有特别大的作用。

  在咨询室里,我们很少给来访者做诊断。第一,医生的关注点是病人的“症”,而在咨询师眼里,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整体”。所以,医生看重症状,而我们咨询师则更应看重当下来访者整个人的状况;第二,抑郁中的人通常都比较焦虑,在还没走进咨询室之前,他们就已经给自己下了“诊断”——我是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而这些来访者中,很多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程度,戴上一顶“抑郁症”的帽子,对于抑郁中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三,很多“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焦虑程度都非常高;有很多不合理信念;非常悲观等等,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有这些现象,就给他们一顶“症”的帽子;第四,许多心理咨询疗法并不完全局限于针对某种“症”。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也许诊断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啦,在咨询师的心里,对于来访者的初步判断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有可能达到“症”的程度,也将强烈建议来访者去医院,由医生来做诊断、用药、住院。

  当抑郁症严重时,会有幻觉或者妄想。特别是双向情感障碍时,患者的情绪波动非常大,即使在医院里,也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双向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分别也不是特别明显吧?否则也不会有同样的病人,医生有不同的诊断了)。以下是一个多年前的个案:

  小米是一位刚入学的研究生,几个月前,父亲因为车祸去世,母亲承受不住,得了精神病。原来被极其宠着的她,在短短的时间里,失去了双重保护,最后出现了心理问题。继母亲之后,她也住进了医院,并被迫推迟了入学时间。

  医生对小米的诊断是精神分裂,需要终身用药,并且药量很大。她非常害怕,出院后,用药的同时又求助于心理咨询。刚来咨询的时候,小米极少看人,只盯着地上,而且眼神躲闪。

  小米是80后,家里的独女,小米的母亲也是外公唯一的女儿。母亲还很小的时候,外婆就离开了家,一直与外公相依为命。母亲从小就非常要强,喜欢看励志类的书。小米小时候也只跟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物质方面充分满足她,她比别的小朋友吃得好、穿得漂亮。另一方面,母亲又对她有着极高的要求,包括好好学习、对别人友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等等。

  小米一直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在催眠过程中,我带她去看她的心中小孩,开始的时候,出现的总是一个小男孩。在一次催眠结束时,我跟她说,等某一天你的心中小孩变成了女孩,你柔软的一面也就慢慢出来了。她立即回应,我才不要变成一个女孩呢!并且阐述了男人的N种优点和女人的N种缺点。我问她:“你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吗?”她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在意识层面答应变成一个女孩,在尊重她的意愿的前提下,我们又做了一些处理,她的心中小孩才变成一个女孩。非常神奇的是,这以后,她整个人也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这个个案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带她去看她的婴儿期的时候,那个小孩是冰冷的,她说好像那个小孩是死的。这似乎也印证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精神分裂症最初形成的时间,理论上,精神分裂最初形成是在一周岁以内。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米的人际关系变得比原来好了;做实验也不总是损坏仪器了;眼神也不再躲躲闪闪,有时可以与人对视了;脸上的痘痘也少了很多,脸色好了些;整个人也变得快乐了。有一天,她忽然告诉我,她将药物从每天12粒减到了3粒,这将我吓坏了,我的笔差点从手上掉了下去。我问她:“你征求过医生的意见吗?”她说没有。我问她:“为什么擅自减药?”她说,自从吃药以后,已经好几个月没来例假,头也昏沉沉,做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想终身吃药,而且,减药的情况已经持续一个月左右,情况仍然良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之所以没有提前告诉我,就是担心我不允许她擅自减药。

  用药需要谨遵医嘱,我建议她再去医院检查一次,由医生决定是否减药。她换了一家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双向情感障碍,并且,医生也建议将药量减下来。

  后来,我安排她参加了一次刘军老师的工作坊,她的脸彻底绽放开了,不像以前那般总是皱在一起。她的一位同学曾对她说:“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改变呀!”

  三个月左右的咨询之后,她以忙碌为由,中止了咨询。

  等小米再次走进咨询室,已是大半年之后。她又变成了最初来咨询时候的样子,甚至更加严重。除了眼神的躲闪,她的手也不停地抖动,舌头总是在嘴里搅动,满脸痘痘,神情紧张,情绪低落。

  原来,半年前,因为实验太紧张,她没能持续进行心理咨询。

  在停止咨询的那段时间,小米感觉自己喜欢上了一位男生,发生了各种状况。她未曾有过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又无人可以倾述,只能任由自己胡思乱想。再加上当时实验压力很大,发展到后来,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家人只得再次把她送进医院。这次的诊断结果是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住院、吃药、电休克,诊疗费数万元。

  这次看到她,我非常担心她的状况。重新开始咨询时的第一、二次,她都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端水杯的手也不停地抖动,说话时能看到她的舌头像蛇一样窜来窜去。我都不能确信自己这次还能不能够帮助到她。

  令人惊喜的是,当她第三次走入咨询室时,整个人看起来明显不太一样,脸上有了一些光泽。在咨询的过程中,她偶尔也会抬头,虽然手还会有些抖动,舌头也会乱动,但频率降低了一些。这些变化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这期间,她的咨询也能够按照设置正常进行,不再像之前三个月的咨询,那时她经常不能按时前来。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医生也给她换了一些药,她的手也基本上不抖动,舌头还是会动,但频率相对小了很多。除了生理上的变化外,她也愿意去做实验和写论文,也再没有损坏过仪器。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她可以按时起床、做实验、写论文,还成功地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找到了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毕业后,她顺利地度过了次年的春天,并且至今没有再发作。

  但是,绝大部分被诊断为精神病的患者并不能像小米这么幸运,他们终身依赖着药物,因为家人和医生都不敢给他们停药,害怕停药之后容易复发,甚至可能更加严重,害怕控制不了各种状况。

  在医学分类中,重度抑郁症也被归为精神病性障碍。按照严重程度,心理障碍可以被看作是精神病或神经症——这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一种区分。神经症患者并没有失去以合理有效的方式与环境保持联系的能力,相比,精神病患者则失去了这种能力。这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过程常常受到幻觉(或者叫做虚假的感官知觉)、妄想(或者叫做虚妄的信念)的干扰。

  自从1980年开始,“神经症”一词也开始不再使用,精神病与神经症之间的区别是作为精神病和非精神病之间的区别来进行讨论的,而且这种区别常常被用于抑郁。在精神病性抑郁中,幻觉、妄想和极端的退缩通常与抑郁情绪相对应——比如妄想许多情况都是由于个案自己的一些缺点造成的。但是,许多重度抑郁和双相障碍(抑郁和躁狂)都是在非精神病水平。多数情况下,抑郁都是在非精神病水平的,但社会上许多人都会将抑郁与“精神病”等同起来,这更加重了抑郁者的心理负担,容易错失治疗的时机。

  就此,我们需要适当地区分 “抑郁症”与其它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