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扬帆
难中音
我的学生有次带了一位同学来见我,大家知道我是教声乐的,他来就是唱歌给我听。他说自己是男中音,可是当他开口说话时我就觉得有问题,因为他说话的声音特别明亮、好听。
我带着这个疑问说:“你今天准备唱什么?”
他说:“我唱一个《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
可是当他唱完以后我就呆住了,为什么呢?因为眼前的这一个人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机器。
我想了想,跟他说:“你不是男中音,你的‘男’是困难的‘难’,看到你我就想起了曾老师的一句话——
全身都硬,只有一个地方不硬。
然后他就笑了,脸也红了,旁边的同学笑得趴倒在桌上。
笑完以后,脸红以后,他的变化就是身体放松了,这时我说“你再来一次”。他重唱了一次,好多了,但是我看到他有个地方还很硬,就是下巴。我又说“你怕我们不知道你的硬,就把下面的放到上面来硬,还硬得这么明目张胆。”
这个时候他才完全放松了,他的音色发生了变化,不再又硬又紧,而变得好像说话时那样特别明亮,特别好听。
敢不敢直起来
这个男孩的声音一开始之所以是那样的僵硬,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不敢站直。我问他以前的声乐老师是谁,他说是某某某。我就想到,因为那个老师个子不高,所以他也一直不敢站直,不敢站得比他的老师高。
对他来说老师就像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如果他站得比父亲高,这种超越父亲的感觉让他受不了。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对父亲是有攻击的,如果他站直了,并让声音很顺畅地发出来,那些声音就像万箭齐发,朝着他的父亲飞过去。
声音可承载攻击,这个无需多说,大家都体会过有些人唱歌就像杀人一样。我对那个男孩说:“我也长得不高,不过我不怕你直起来比我高。”这个解释是有用的,他就不用压抑了。当他全身肌肉放松了,声带才能更好地去运动,声音也就对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之后他整个人的状态也变了。
关闭的器官
还有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女学生,音准不好,就是常说的“五音不全”——其实,五音不全是听觉的问题。
于是,我试着问:“你的耳朵是不是不太好?而且,我猜两只耳朵有一只相对差一些。”
学生回答说:“是的,左边耳朵更差一些。”听到这里,直觉告诉我说,这是早年经历的内在冲突。
我接着问:“你和爸爸的关系怎么样?”这句话刚一出去,她就哭了,情绪陡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哭着对我吼:“他根本不喜欢我,他喜欢姑妈家的自闭症弟弟!因为我不是男生!他经常打我,吃饭的时候直接把筷子扔我脸上,我真的受不了,我不想听他说话!”
我说:“你当时一定被吓到了吧。”慢慢地,她的情绪才稳定下来。一周以后,她的其他几个学科的老师都给我回馈说,她的音准越来越好了。
声音的突破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讲一讲声音与心理的关系。近些年,通过声音的教学和观察,我发现艺术与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
猫在春天的时候,会通过声音来呼唤它的伴侣,完成交配。这会让我想到,人类在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声音也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内在情绪。用声音来传达情绪,是一个人的本能。
所以,有人说每个人天生都是歌唱家,不无道理。但后来变得不是了,因为声音里多了些杂质和刻意,与一个人的内心冲突、欲望的压抑和心理的防御息息相关,这靠技术的学习很难改变。
如果能试图看到、接近这些内心的真相,就有找到声音突破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治疗其实也是还原的工作,还原每个人本来就能唱歌的本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