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来访者园地>好文分享
    从《聊斋志异》的鬼狐故事中 看人们面对生命死亡的三种方式
    编辑:南京心理咨询 来源:www.sos900.com 发布时间:2016-09-18 12:20:36

    在伯特·海宁格的《生命和死亡》中,这样写到:

    每一个生命都要得到肯定和尊重。

    死亡是我们的朋友。

    死亡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支持力量。

           我们每天都向着死亡走去。

    当我们拥有健康的生命时,大多数人不会太在意生命的悄悄流逝,只有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才突然发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不由得恐惧、逃避,乃至拒绝面对……

    中国名著《聊斋志异》是一部用传奇手法写成的鬼狐史,里面很多这样的故事,在此我讲其中的三个故事,来看看人们面对死亡的三种方式:

    一、“画皮”说的是:太原有个王生,一日清晨出门的路上,遇到一孤苦、无依的年轻漂亮女子,情为所动,应女子的请求,将其带到家中,藏于书房内同居……

    过了几日,王生赶集时偶遇一道士。那道士打量着王生问:你身上有邪气萦绕,你最近遇到什么了?王生说“没有”,道士摇着头走开,边走边说:真是死到临头还不知醒悟啊!听了道士这话,王生有些疑虑,但转而一想,她明明是个美人,怎可能是妖怪呢?可能就是道士想借口除妖,混口饭吃吧。

    他回转家中,看到书房门紧关,觉得很奇怪,便悄悄走到窗户边往里看,只见里面一个脸色翠绿、长牙如锯的恶鬼,正在把一张人皮往床上铺,然后拿彩笔在人皮上画,画完之后便将笔扔掉,举起人皮,像抖衣服那样抖了抖,随即披在身上,又变成了那个美女。看到这情景,王生吓坏了,他从地上爬起来,急忙去追道士,跪着请求帮助。道士就给了王生一柄拂尘,让其挂于门上。

    王生回到家后,不敢再去书房,就躺在卧室里,赶紧把拂尘挂在门口。一更时分,听到门外窸窣作响,他吓得连头也不敢抬。这时,那恶鬼在门外望着拂尘不敢进屋,在那咬牙切齿,呆了半响才走开。不一会儿,它又来了,骂道:臭道士,你敢吓唬我,难不成让我到口的食物还吐出来?难道我还怕你不成?上前一把扯下拂尘撕烂,破门而入,撕开王生胸膛,掏出了王生的心,马上就逃走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王生还是那个恶鬼,他们均无法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本能地产生了恐惧和逃避心理,比如:王生会向道士寻求帮助,而那个批着画皮的恶鬼在感觉到危险时,虽抵不过诱惑,但在掏出王生的心后,还是马上逃走了。

    二、画壁”是说:孟龙潭和朱举人偶然走到一座僧庙,庙内有一位老和尚。那老和尚带他们游览庙宇,只见殿堂两侧的壁画非常精妙,壁画上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东边壁上画的是天女散花图。图上有一个披着长发的仙女,手拈鲜花微笑着,眼波流盼。那朱举人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仙女,不知不觉心动神摇,竟站在那里冥思凝想起来。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像腾云驾雾一样,飞到壁画上去和仙人为伍……

    而孟龙潭在观赏完壁画后,看不见朱举人,便问老和尚。老和尚笑而不语,只用手指轻弹墙壁喊:朱施主,玩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出来?此时壁画上现出朱举人的头像,只见他侧耳在听、在看着什么。老和尚又喊道:你的朋友已等你多时了!朱举人这才从墙上飘落下来,却灰心丧气,如同木头般地呆立着,两眼痴呆无神……

    这个故事中的朱举人看似为美色、美景所惑,飞入画壁的幻象之中,他内心可能是想用极致的方式——遁入画壁的仙人之中,找到永存的感觉,从而去避免死亡的发生。

    三、胡四相公说的是:山东有个叫张虚一的,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当他听说城内某宅被狐狸占了,就跑去想见见它们。当他把拜帖塞进门缝后,不一会儿,门便开了。同去的人都吓跑了,他却恭恭敬敬地走进屋内,见空勿一人,便作揖道:小生诚心拜访,请狐仙出来相见?只听见有人说:有劳你屈尊到此,请坐,赐教。即刻有两把椅子移成对坐的位置。他刚坐下,就有一个镂花红漆盘托着两杯茶送到面前。能听到狐仙的喝茶声,却始终看不见人。喝完了茶,又送上来酒菜。张某问起了对方的家世,对方说:弟姓胡,排行第四,号相公,大家都称我胡四相公。”随后,两人边喝边说,感到双方意气相投……从此,他们经常往来,相交了一年多。张虚一虽很想看看对方的面容,均未能如愿。

    一天,胡四相公邀他去喝酒,告诉他:我打算回家乡陕西。你常说见不到我而感到遗憾,今天就让你见见,你打开旁边的房门,我就在里面。张照他所说,打开房门,看见了一个穿戴整齐、眉目清秀的美少年朝他笑,然后就不见了。只听胡四说:你现在没有遗憾了吧?张虚一不舍他的离去,胡四相公宽慰道:离别自有定数,你不必伤心。说完用大杯一起畅饮,喝到半夜才打起灯笼送张回去……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在张虚一主动与狐仙交友过程中,他内心的那种对死亡的不恐不惧,坦坦然的状态和方式,令人有“安之其安”之感。

    从以上三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待死亡的三种不同方式,没有好坏与对错,只有感受和过程不同,这也是和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期待、需求、安全感等息息相关的。其实我们知道,人一出生就必将面对死亡,这好比汉字中的那个“困”字,生命孕育其中,也将受限其中。

    所以,无论我们采取或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对于每个生命而言,它既然有开始,也必将有结束。但我们迎接死亡来临的方式和心态,将会决定我们在生命中的感受和过程。正所谓“未知死,焉知生”。

    2011-3-16

    (第三届存在主义研讨会上的研讨分享稿)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