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乐”出自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成语,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之间的家庭乐趣。伦:人与人的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
提到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的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老人慈祥、丈夫有爱、妻子温柔、孩子乖巧、兄弟和睦,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快乐,阳光照进客厅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看起来是那么幸福……
可是这样美好的场景在现代中国来说,却是越来越少见了。在网络和电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可能更易患上“情感冷漠症”,其表现即是上网成瘾,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情友情冷淡无兴趣,缺乏内心体验,拙于表达,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情感冷漠症”通常有两种病态反应:一种是“生理性”的,表现为对情感欠缺反应、迟钝、对人或事无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不喜与人打交道,即使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与之建立真实的、更深刻的情感依赖。这种生理冷漠的人天生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另一种则是极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杀人为主要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无羞耻感无道德感,表现为明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相信每个父母都很难接受,幼年时期那些对父母无比依恋的孩子,一下子变得跟父母形同陌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出现如此改变呢?
过度被爱让孩子失去爱的能力
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关心和呵护过多,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把子女的抚育问题当成家庭中的第一要事,凡事以孩子为先,似乎成为每个励志成为好父母的家庭的第一要务。即便很多家长工作繁忙疏于陪伴,但也都是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前提。
然而孩子真的这么认为自己得到莫大的幸福吗?
爱本是流动的,有付出亦有接纳,如果只是单向的流动,没有任何的回馈,爱就会淤积,而接受的一方也会变得麻木,感受不到爱。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现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强迫式亲子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
据一份调查统计,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认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
被强迫的痛苦体验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他们感觉父母和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分数的机器”,甚至是他们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这种体验使他们变得冷漠、孤独、自私、无法拥有驾驭爱的能力,甚至种下反社会的萌芽。
结果选择理论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特定环境产生。美国的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40年时间去研究儿童兴趣、技能、能力、习惯与后天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研究结果,他提出了“结果选择”理论。
结果选择指的就是,人类的行为顺序总是:先评估结果如何,再反过去组织行动,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儿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早期养育中,某个行为的产生的结果,被不断学习固化。
譬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发现,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偶然发现击打能够赢得父母的关注,这种兴趣是在责怪中强化的。避免养出“暴力小孩”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暴力行为”的过度反应。
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我们很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来源于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自己也没有真正的感受到“爱”,所以也不曾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内心需要什么。
愿每个家庭给孩子一个他愿意自觉自愿拥抱健康生活的滋养环境,愿我们的孩子都变成温暖的孩子。
南京悦慈心理咨询官方网站:http://www.sos900.com
公益电话:400-08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