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那么爱看校园青春?
明明已经经历过了,明明一切都过去了,可是有些遗憾就是因为过去了,就是因为无法重来,所以才成为印记,让人追怀。
“爱,真的需要勇气”
爱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大部分单身的朋友不敢谈恋爱,内心会极度恐惧进入亲密关系。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亲密关系浓度高过一般朋友关系,进入亲密关系的过程,势必会激起一系列不受控的情绪体验。
有个婚礼的段子。
神父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多年累积的愤怒和内疚吗?
新娘:我愿意。
神父又问新郎: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多年累积的嫉妒和仇恨吗?
新郎:我愿意。
神父说: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一个平时不‘作’的人,在恋爱关系中却变得越来越‘作’。很有可能是,你成了他很重要的客体,而他正在跟你呈现,他与客体的原始关系模式。
恋爱初期,男女双方需更多的确定感。
恋爱初期的体验是最激荡人心的,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激起的感受是最让人难熬的。不能确定是不是能与现在交往的这个异性修成正果,自己用心对待对方和这段关系,却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同样重视自己。这个阶段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会因对方做的一件事或说了一句你喜欢的话,高兴好几天,在短暂的时间里没有找到对方,就像几千年那么久,心里被蚂蚁咬一样,开始担心对方是不是不喜欢自己。
有个测量婴幼儿对母亲依恋状态的实验,叫陌生情境测验。
母亲与孩子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玩具的房间,当孩子安静下来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之后,相继有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
在妈妈离开后,有的孩子会表现出苦恼,但妈妈回来后,依然可以亲近妈妈,安心的继续玩玩具。
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妈妈离开和在这里都无所谓。
还有的孩子,对妈妈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孩子会去寻求与妈妈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玩具。
这个实验把依恋类型分成三类,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每个人都有可能逐渐地从回避型依恋,先变成矛盾型依恋,再变成安全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对爱的绝望,根本不信任能建立深情,所以不敢尝试;
矛盾型依恋,是仍然希望得到爱,但又极度恐惧失去爱,所以内心的矛盾在现实制作了冲突;
安全的依恋,是将稳定的客体纳入了自己的内心,而不再恐惧失去爱与关系。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
依恋行为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一直发展的行为系统,而成人的爱情和儿童对他的依恋对象所感觉到的爱,是非常相似的。当我们进入恋爱关系,自身的依恋关系会被激活。我们会清楚的看到自己是谁,在怎么样爱的哺育下长大,又会怎样去爱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在恋爱的时候会变得‘作’,是因为我们把恋爱关系母婴化。
《爱》
—— 罗伊·克里夫特(爱尔兰)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
为了你,
我能做成的事。
我爱你,
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
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
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
我的弱点,
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
却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
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
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这里。
南京悦慈心理咨询官方网站:http://www.sos900.com
公益电话:400-08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