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心理咨询

400-088-1118
这么痛苦,是缺爱啊
发布时间:2018-4-19 15:17:35

 

 

人们会不断反复咀嚼童年时的悲惨故事,对这种自我形象是很迷恋。

 

比如童年被寄养,或者被同学欺负被孤立,五年前在工作中被不公平的对待讲给伴侣听或者讲给陌生人,甚至讲给孩子听。我已经如此不易了,你还不爱我,我已经这么痛苦了,你还不爱我。

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时空背景,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但底层的结构几乎都是一样的,小我的把戏是如此的缺乏想象力和格式化。在吸引注意力这件事上痛苦确实有效,但一点儿都不特别,甚至颇为俗套。通过不断展示自己的痛苦是人格常用的吸引关注的方式,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格就是以痛苦为食的。通过讲述或者在头脑里反刍这些带着悲情色彩的故事,把自己设置成自己世界中的悲情男主角或悲情女主角,这个被自己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变得越发的僵固立体了。

任何一种长期存在的自我认同都会携带某些固定的情绪,例如委屈、无力、焦虑、悲伤等等,最后甚至连身体机能都会被改变。当某种固定的情绪长期存在时,身体就会习惯这种情绪的酸碱值,并把自己调整为适应这种酸碱值环境的状态。

 

如果隔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这种情绪物质出现,身体就会不适应,于是潜意识里会创造一些状况来再次体验这种情绪。所以很多人隔段时间就要折腾点儿事,创造一些情景让自己可以时不时地进入到那些熟悉的焦虑、愤怒、烦躁等熟悉的情绪浴汤中浸泡一番。因为如果不保持着那种状态,他们会感觉熟悉的自我感被瓦解,身体和精神都会极其的不适应。

 

这个过程很像戒毒,跟所有的上瘾症状一样,都会有依赖性、而且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大,只是情绪的瘾头更隐蔽的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一股稳定的推动力让自己持续的成长,很容易在经历一段全新的高能量体验之后又会退转回原来的状态。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痛苦是极有诱惑力的,甚至带着某种特殊的美感。

 

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过去,你要超越个人自身的苦难,空乏感。去容纳它,不是惩罚自己,给自己定罪。生命的延续,不是忠诚的追随父母,而是允许自己过的更好。

 

即便我们的孩子已经成年,我们的父母两鬓已经斑白,生命都会留给我们和解的机会。

 

“我们无须因为流泪而感到羞愧,上天自当了解我们的心。

 

泪珠就像天上落下的雨露,可以把蒙在我们心头,是我们昏庸糊涂的灰尘洗净。

 

这次呜咽之后,我心头比刚才好受多了。

 

因为悟出了惭愧,看清了自己的忘恩负义,心境也平静下来。”

                                                                             ——狄更斯《远大前程》

 

 

 

南京悦慈心理咨询官方网站:http://www.sos900.com/index_wap.html
公益电话:4001-535-900

 

 

 

上一篇 下一篇 返 回